历史感下拿破仑

“皇帝又站在了巴黎的中心!”在拿破仑母亲莱蒂齐亚的热泪盈眶中,《拿破仑传》结束了。心潮澎湃,百感交集,总想写点什么,却又无从下笔。皇帝的功绩尽人皆知,执政的过错也已经永昭史册。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吧,说说拿破仑皇帝身上,厚重的历史感。


这份历史感,起源于小个子科西嘉人波拿巴的不甘,给他以奋斗的动力。

在军校学习,他被贵族同学嘲讽;在基层供职,他不受上司待见。于是,村口的树下、书店的角落出现了波拿已读书的身影。恺撒、查理、腓特烈、伏尔泰、亚历山大、汉尼拔……他与古今伟人攀谈,从历史感中获得了智慧与自信,在以后的日子中,正是这样厚重深沉的智慧与自信,让他一往无前,像古代伟人那样,建立不朽功勋。


这份历史感,生发于军人拿破仑的心头,激励他在两军阵前勇战智谋。

率领一千人出征意大利时,他想起了汉尼拔,仿而效之,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,抄小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越了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,奇袭敌军,夺得了意大利战场的全面胜利;远征埃及、攻打沙俄、屡破反法联盟,他效仿凯撒、查理曼大帝,想建立像他们一样的强大帝国。因此,当他攻破普鲁士,最得意的战利品,不是国土,也不是财富,而是数十年前腓特烈大帝的佩剑与闹钟;这,便是厚重的历史感,对历史的温存、对历史的敬意、对历史的学习与感悟。佩剑与闹钟,他珍藏十余年,以伟人自警。千古历史之下,万代伟人的光环之中,他树立了宏大的理想——欧罗巴合众国。他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,六十余次战役几无败绩,将三色旗插遍了欧罗巴的土地,使天下生畏,令后人起敬。


这份历史感,凝结于皇帝拿破仑的回忆中,促使他反思自我。

在圣赫勒拿岛上,当回忆起经历的一切时,他的评说,总像是在评论三百年前的史事。人们总是说,距离产生美;而在他这儿,距离产生反思。正是厚重的历史感,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,使他以更为客观的眼光打量这一切,冷静分析自己的功过成败在通往不朽的路上,以历史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,更精准地分析和提升着自我。虽然小小的身躯困于大西洋上的孤岛,可精神早已飞向远方无垠的旷野,充溢于天地之间。


终于,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争鸣,拿破仑·波拿巴选手,在历史的擂台上实现了他最初的目标:“我可不想十个世纪之后在世界史上只占半页篇幅。”历史感之下,他所做的一一切,成为了新的历史。而我,我们,就要在这旧的新的历史中再度寻找历史感,透过青史,读懂英雄的坚忍不拔,吸收前人的智慧,从中汲取自己的人格养分。在这一点上,拿皇就在前方不远处,静候着我们。

皇帝,仍站在巴黎的中心。

2020.3.8